华教网 考试资讯 地震等级_地震震级划分

地震等级_地震震级划分

1、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级别最高是几级?威力有多大?

科学家公抄认最大地震为
8.9级。袭
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发生在南美智利的那次地震最大,震级[震级: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达到
8.9级。还有人认为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一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中发生的那次地震最大,震级达到8.9级。也有人认为1933年
3月
3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发生的地震最大,震级是8.9级。但也有不同的观点。1933年日本三陆地震,日本人自己推算只有
8.5级。1906年厄瓜多尔一哥伦比亚边界附近海中那次地震,一般也只定为8.6级。1960年智利那次大地震,也有人定为8.5级或8.75级,甚至还有人定为
8.3级,列为一般大地震的。
值得指出,1960年智利大地震前后,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7级以上大地震至少发生了5次,其中3次达到或超过8级。如果把整个地震过程统一起来看,智利大地震规模之大,释放能量之多,堪称罕见的特大地震。

2、地震怎么区分等级?

地震本身的大小[形容物体的不一样性【词目】大小【拼音】dà xiǎo…],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回用里氏震级答。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大于”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为 >,当一个数值比另一个数值大时使用大于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相差是指彼此差别。]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地震的级别是怎样定的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震级为9.5级。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里克特级数,是由美国地震学[地震学(seismology),研究固体地球介质中地震的发生规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的宏观后果等课题的综合性科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围在
1

10
级之间。它直接同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中心释放的能量(热能和动能)大小有关,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里克特级数每增加一级,即表示所释放的热能量大了约32倍。假定第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1,第2级应为31.62,第3级应为1000,依此类推,第7级为10亿,第8级为316.2亿,第9级则为10000亿。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4、地震震级划分

震级
earthquake
magnitude
根据地震波[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震级作为一个观测项目,是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克特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原始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级的应用推广到远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级体系的基础,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远震传来的面波[面波(surface wave)是地震波的一种,主要在地表传播,能量最大,波速约为3.8千米/秒,低于体波,往往最后被记录到。],根据面波的振幅和周期来计算震级。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为单位;T为相应的周期,以秒为单位;σ(Δ°)为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只与震中距Δ°(测点与震中间的大圆弧度数)有关;Cs为台站校正值。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世界各国在公布1931年新疆8级地震和交换有关震级的信息资料时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级。即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另外,为解决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级饱和问题,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导出一种新的震级标度——矩震级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级
Ms=8.5,但矩震级MW=9.5,成为人类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级已在地震观测中开始试用,但其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震级为9.5级.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震级——里克特级数,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围在
1

10
级之间。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释放的能量(热能和动能)大小有关,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里克特级数每增加一级,即表示所释放的热能量大了约32倍。假定第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1,第2级应为31.62,第3级应为1000,依此类推,第7级为316.2亿,第8级则为10000亿。

5、地震等级分为几种?伤害如何?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内地区受地震影容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地震的大小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根据地震时放出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地震放出能量的多少用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的方法测定。
一般地,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难以感觉出来,称为微震;3—5级地震人能感觉出来,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便能造成各种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或强烈地震。

6、什么是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1—来—12级
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自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具体参考:http://ke.网络.com/view/781.ht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