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网 考试资讯 故宫地砖造价

故宫地砖造价

1、故宫[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穆麟德:dabkūri hoton),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宫殿[宫殿:基本解释:Palace 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严。]的地砖[地砖是一种地面装饰材料,也叫地板砖。]比黄金还贵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故宫宫殿的墙壁是用砖做的。

皇宫[皇宫,是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们生前居住的地方;皇陵,是他们死后安葬的闷宫。]墙体的砖是用黏土烧制[烧制 拼音: 解释: 1. 以火烧的方法制造(如陶器)∶在窑里烧。]的,早期皇宫有直接用泥土[一指尘土、土壤。]和植物秸秆制坯加以木材建造。

举例如慈宁宫: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故宫的皇城墙也为城砖砌筑,上用“冰盘檐”挑出黄琉璃瓦顶,墙身不抹灰,直接刷红色。现今天安门两侧皇城外(南)墙面为近代修缮时抹灰,内侧仍为原状。

(1)故宫地砖造价扩展资料:

故宫的其他建筑材料:

1、地面:故宫当时采用的是砖块铺地,由大方砖铺就的,用砖铺地在古代是春秋时就已经有的习惯,并一直这么延续了下来。

2、房屋柱子:故宫里建筑木质多是楠木,或黄花梨。明代做柱子的木料多是产自川、粤、闽、浙的楠木,清朝后因为楠木已极为稀少多改用东北的松木。

3、瓦:北京[《北京-中关村》为王持久作词,孙川谱曲,蔡国庆演唱的晚会歌曲,赞美了北京中关村作为电子科技产品的聚集地飞速发展。]故宫用的瓦片是使用粘土进行烧制加工,与墙体不同的是瓦上有一层釉质,俗称琉璃瓦。属于粗加工的瓷器。早期皇宫使用的瓦片是用制陶的工艺制作的,表面没有釉质,属于陶器。

4、石料:故宫的石料来自于各地,汉白玉是北京房山区大石窝的,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的盘山,花岗石来自河北曲阳县,御花园等装饰的太湖石是产自太湖的,城砖是山东临清的,大殿里的”金砖[金砖,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则是苏州烧制的。

2、为何故宫的砖比黄金还要贵?

很多人去北京游玩,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故宫。故宫以前叫做紫禁城[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非常的壮观,再加上保存的比较好,所以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往。由于这是以前皇帝住的地方,所以非常的豪华奢侈,那么奢侈到什么地步呢?在老北京有一句话叫做:紫禁城里的地都是用金砖铺的,也就是说故宫里铺的砖都是用金子做的,当然这是一种很夸张的说法,并不是真的。但是紫禁城的地砖比金子还要贵,在几年前,一对永乐的御窑金砖的价格竟然达到了八十多万,那么为什么它的价格这么高呢?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在选择铺怎样的地板时,掌管工部的??祥从长远考虑,经过千挑万选,最终采用了苏州的陆慕砖窑。由于这个地方的土质优良,生产出来的砖特别的细腻坚硬,又因该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所以原本叫做‘余窑村’的村子被赐名为‘御窑村’,所以当年故宫的地砖全都是采用了‘御窑’生产出来的方砖。因为这里方砖专门为京城而生产,且‘京’与‘金’读音相似,所以坊间逐渐流传着‘金砖’一说。

现在所说的“金砖”主要是指故宫三大殿以室内铺设的砖,而并不是所有的地砖都能称为“金砖”。有人统计,故宫内大概共有八千万块地砖。其中室外的砖基本上都是山东临清县烧制的,每块砖大概有24公斤重。而三大殿用的金砖则是在被封为“御窑”的苏州“长洲窑户六十三家”,在明成祖永乐年间用的太湖泥烧制而成。

虽然并不是真的用金子做的,但是叫做金砖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这一块[基本信息词目:一块拼音:yī kuài基本解释一块 yīkuài[a piece of;a block of] 某一整体的一部分一块土地一块 yīkuài[together;in company] 一起,一同…]砖的用时要整整七百二十天,也就是两年的时间。所以当年才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而要是按照现在金价来算的话,一块砖也不少于10万块钱。当然了一块砖之所以能卖这么高的价格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的复杂,仅取土这一项工作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最关键的是这个土,必须是用陆慕村特有的黏土。而且要把这种土晾上一年,才能失去他的‘土性’。最后要把其中的气泡去掉,成为稠密的泥团。而在装入模具以后,阴干的过程也要7个月,最后,才能入窑烧制。在烧制的时候要用必需要用糠草,因为能去掉他的湿气,最后用松枝烧四十天才能出窑。出窑了以后还没算完,还要用上好的桐油浸泡,最后等表面十分光泽了,才算是完成任务了。

一块地砖花两年时间完成,有人曾不完全统计过,据说当年建造故宫的时候,大概用了8000多万块砖,想想这该是怎样一个浩大的工程,这样一座宫殿又是何等的恢弘壮丽。故宫建成后的金碧辉煌让百姓们望尘莫及,难怪坊间会有‘紫禁城的砖是用金子做的’这样的传言。因为金砖的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将它安置在桌面上,还可在夏日为瓜果降温,可谓是美观大气又实用。故宫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3、故宫的地砖非常的多,为什么只是一块砖就能卖40万?

故宫的地砖,在之前被称作金砖。这些砖都是由苏州的陆慕砖窑生产的,因为这些砖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耗时,经历年代之久,可以算是一个文物,所以价钱自然很贵,而且现在制砖的技术已经失传,我们只能在故宫了看到这些砖,所以它们一块能买到四十万自然就不足以为奇。

之所以故宫的砖被称为金砖,不是说故宫的砖是用金子做的,而是制砖的老作坊的一种说法,因为砖是往京城运的,称为京砖,加上这些砖当时很贵,所以坊间逐渐流传着“金砖”一说。

这些砖制作的工艺之高,烧制的过程是十分的复杂和讲究的。取土这一过程就得经过七道工序,更不用说烧制砖块这一过程了。烧制砖的泥土必须露天放置一年的时间,然后把硬化的泥土泡开,再进行反复的踩踏练泥,除去泥中的气泡,这样就制成了稠密的泥团。

做好的泥团,要先进行反复的摔打,反复的揉搓,再装进模具里,进行形状的固定,这个过程需要把泥土给压实,要不然会功亏一篑。

弄好的泥团先用糠草熏上一个月去掉它的湿气,再用柴烧一个月,最后才能用松枝进行大火灼烧,连续四十天才能出窑。烧好的方砖用桐油浸泡至表面呈现光泽,这样才算一块合格的金砖。

金砖制作所用的泥土,只能用苏州陆慕砖窑附近的泥土。因为那个地方的土质优良,是特有的黏土,这种泥土制作出来的砖,质量非常的高,并且这种砖有冬暖夏凉的特性。

所以说故宫的砖一块能够卖到四十万很正常。

4、故宫一块地砖,价值等同于10万人民币,为什么

当年朱棣皇帝在建自己的皇宫的时候,对地板砖的要求可是很高的。经过多家挑选之后,最后朱棣找到了江苏苏州的陆慕砖窑定制地砖。当时一块金砖就要烧制一年以上,中间有几十道工序。要是有其中一个环节弄错了,那就得重做。

由于当时皇权的威严,皇帝专用的砖不可能流到民间的,多余的砖必须销毁。但是当年不知道哪个工匠把金砖留了下来,如今卖出了天价。金砖可以说是古代工匠极致的艺术品,看起来犹如墨玉,冬暖夏凉,质地非常坚硬。敲起来有金属的铿锵之声,这就是故宫金砖不怕游客踩踏的原因之一。而现在的故宫只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座宫殿铺满了金砖,平时不对游客开放,当然也不怕损坏。

5、为什么故宫的砖比黄金还要贵,一对能卖到八十万?

很多人去北京游玩,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故宫。故宫以前叫做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非常的壮观,再加上保存的比较

好,所以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往。由于这是以前皇帝住的地方,所以非常的豪华奢侈,那么奢侈到什么地步呢?在老北京有一

句话叫做:紫禁城里的地都是用金砖铺的,也就是说故宫里铺的砖都是用金子做的,当然这是一种很夸张的说法,并不是真的。但

是紫禁城的地砖比金子还要贵,在几年前,一对永乐的御窑金砖的价格竟然达到了八十多万,那么为什么它的价格这么高呢?今天

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大家都知道朱棣在上位以后,就宣布迁都北京,并且开始修建紫禁城。而在选择用什么样的地板来铺时,掌管工部的??祥考虑

了很久,最终选择了苏州的陆慕砖窑。因为这个地方的土质很优良,所以生产出来的砖比一般的要坚硬不少,而且这种砖有一种特

点就是“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朱棣很喜欢这种砖。当年故宫里的所有砖都是这里生产出来的方砖。

虽然并不是真的用金子做的,但是叫做金砖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这一块砖的用时要整整七百二十天,也就是两年的时间。所以

当年才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而要是按照现在金价来算的话,一块砖也不少于10万块钱。

这种砖的制作工艺非常的复杂,根据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的记载,此砖要经过二十多道复杂的工序,按照正确的

顺序才能铸成。首先是选取“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泥土作为原料,经“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叫做练泥。泥

练好后,填满木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然后将砖坯阴干,入窑烧制。此砖制作起来复杂,烧制时的

工序也是极为复杂。据明代时,在苏州主持制砖的工部郎中张向之所写的《造砖图说》中,可以看到此砖入窑烧制的情况:入窑后

要以糠草熏1月,片柴烧1月,棵柴烧1月,松枝柴烧40天,凡130日而出窑。还没结束,出窑后还要在特制的桐油中浸泡百日,这

样才能制作完成一批金砖。当时,金砖主要有1尺7寸、2尺、2尺2寸等三种型号。

此砖在铺设过程中,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进行砍磨加工,以使墁好后表面严丝合缝,即所谓的“磨砖对缝”。然后抄平铺泥、

弹线、试铺,最后按试铺要求墁好、刮平,浸以生桐油,才算完成。根据清代官书《工程做法》上规定,砍磨2尺金砖每一工只能

砍3块。而墁地时每瓦工1人、壮工2人,每天只能墁5块,可见,铺设工程的细致程度。

仅仅是为皇宫铺地的砖,就如此讲究,倒也不难想到为什么会称之为“金砖”了。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此砖端正完整,颗粒

细腻、质地密实,颜色纯青,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叫“金砖”。另一种说法认为:因为这里是为京城生产砖,在加

上“京”与“金”读音相似,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金砖”一说。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皇宫这些绝顶的烧砖技术也已经找不到了,所以这些经过细致工序烧制而成的砖已

经成了神话,能卖到天价也是可以理解了。

6、为什么故宫的地砖一块价值10万元,却不怕游客踩坏

翻修过

7、故宫当年装修的时候,地板是多少钱一平米?

一、当时故宫在铺地面的时候选用的是地板,据说这个地板制作完成,要720天,所以一两黄金一块砖,如果换成现在的说法一块砖的话,应该不低于10万块钱,所以按照这样算的话,一平米的话应该是15万,经过这个算法,可想而知故宫当时铺地面时花费的巨大费用。

二、这个砖的制作当时用的泥土都是在太湖取的,而且选用的图纸质量很好,黏而不散反而不沙,而且这些泥土在选用之后还要放置在露天里面一年的时间,之后才会用水将粘土泡开之后进行制作,可以说,光这个过程的话需要7个月的时间,阴干之后才能入窑烧制。

三、而且他们烧土的材料都很有讲究,比如说在烧制的时候会先用糠草,均至一个月的时间将里面的朝气去除干净,接下来就是劈柴烧一个月,最后在用松枝整整的时候40天左右,可以说算下来的时间是很久的,而且出窑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没有问题才会进行铺。

四、在检查金砖的过程当中,如果说在抄这块砖的时候有声音,或者说有一些孔,那么这些砖全部都算作废品,那么就需要重新再烧制,所以说这些地板砖在选的时候,只经过精益求精之后,才能进入故宫这个地方,根据统计,从泥土到金砖要打两年的时间。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故宫所用的地板费用非常的昂贵,主要是因为它工具比较复杂,而且费用的时间比较多。

8、故宫挣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把地砖换了

故宫每年的收入上缴国家,然后由国家拨款修缮。更何况,换地砖这种事没有实际意义。作为历史文物,它们应该被原样保护

9、故宫造价是多少

百万工匠役夫14年之功,原料精美绝伦,这之间的耗资之巨难以估量

首先先看一下
明代北京皇宫的规划布局

规划和布局清《宫殿门楼规制》中记:明宫殿规制配置务取均齐,紫禁城内三殿两宫及各宫殿如此,即东苑、西苑各宫殿亦无不如此。所以雄伟奇丽似逊于元,然整齐严肃又非元所能及,今以元宫殿遗制衡之亦有影响可寻。

明代皇宫布局的特色确实整齐严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起伏重叠,格局严谨。总的来说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君权至上高度集中。其森严、豪华、高贵、整齐都是为表达这个主题服务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周汉唐宋的宫廷也都表现“君之门兮九重”的森严,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种至高无上的气魄。我国从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分裂和割据,但总的趋向是集中统一。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中央集团的情况更为突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于洪武十三年“诏罢中书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阁之臣唯备制草,故载诸训,有曰建言设立丞相者,本人凌迟,全家处死。”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决定这一严厉措施是由于当时爆发了胡惟庸、李善长的“谋逆”所引起,实际上不只是针对胡、李少数人的问题。当时他杀掉一大批人,株连数以万计。过了几年他的一个大臣向他为李善长喊冤,他也并不加罪。看来他是从南宋、元代的权奸弄权营私舞弊吸取了历史教训,严厉禁止他的臣下结党而发。帝以历代丞相多擅权,遂罢中书省,分其职于六部。他不仅撤掉丞相这一职位,而且在各省也取消了行政首脑而以监察御史巡抚各地。同时增加了六部即吏、户、工、礼、兵、刑的行政职权。而把独裁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这种思想和政治体制同样反映在皇宫布局中,成为明代宫殿建筑的主题。

北京皇宫的营建[营建,汉语词汇。]是以南京宫殿为蓝图的,记载中说“宏敞过之”。以今天南京残存的宫殿旧址考核,再参照记载,不仅宫殿布局相似,连名称也基本相同。北京的皇宫确实比南京要宏伟,但是南京宫殿并不是一次建成的。朱元璋攻下集庆(即南京)称吴王时,命刘基(伯温)等人主持修建吴王宫,转年朱元璋就在这里登基做了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洪武二年又准备在他的故乡凤阳建都,开始营建中都皇宫。到洪武八年把凤阳的工程停下来,重新改建南京皇宫。这个过程是:

一、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建国号为吴,称吴元年。刘基等人主持,填平燕子湖筑新宫,费时九个月,转年朱元璋即位,国号明,称洪武元年(1368),迁入新宫。

二、洪武二年到八年(1369-1375)营建凤阳皇宫共六年,功将完成,诏罢中都役作,不但放弃了在凤阳建都,而且皇宫工程也“以劳费罢之”

三、洪武九年至十一年(1376-1378)改建南京宫殿,南京改称京师。罢北京(汴梁),仍称开封。

明初营建皇宫是和建都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不论建都地如何改变,但皇宫的规制一直承袭,并不断地有所修改和增益。从吴元年(1367)刘基等人设计吴王宫时就已确定了规划,如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为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楼,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宫,后曰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三殿两宫的规模。到停止中都凤阳工程,于洪武十年再次重建南京宫殿时,制度如旧,规模益宏。这次改建把午门增加了两翼突出的“两观”。奉天门和奉天殿左右各增加了两旁的门及左右顺门。此外还增加了文华、武英两殿,尤其重要的是把社稷坛和太庙放在皇宫午门的左右两侧。这和今天的北京故宫相比较确时相近多了。

明代二百多年间北京皇宫的陆续增益,远远超过了南京的宫殿。至于南京宫殿在明正统十四年(1499)一次大火以及明末清初兵燹,已经残破不堪。清初著名戏曲《桃花扇》最后一折“哀江南”中,南京宫殿已被描写成一片废墟了。

凤阳宫殿是最豪华、最耗费的工程,平地起造,耗时六年,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现存的残址可以发现尽管整个皇宫占地不如北京大,但午门和三殿却非常豪华雄壮。宫殿的须弥座上雕满各种图案,大殿柱础不仅有蟠龙浮雕,而且达二点七米见方。显然比北京太和殿的柱础还要大。现在尚未经进一步发掘和钻探考证,但从《中都制》和《凤阳新书》所载,凤阳宫殿和洪武十年第二次营建南京宫殿的规制是基本相同的。

北京宫殿的营建在明初已是第四次,它以南京宫殿为蓝图,但确切地说,是以前三次营建经验的总结。除了比南京宫殿宏敞之外,还有如下几项增益:

一、将金水河移到承天门外,而在奉天门外增加一道内金水河。河身用巨石砌成并加玉石雕栏。

二、把五府六部放置在千步廊外东西两侧。

三、皇城和紫禁城之间增加一道内皇城,北、东、西三面各设三门。

四、明中叶以后在乾清、坤宁两宫之间增建一座交泰殿。

五、文华殿南靠紫禁城南墙建文渊阁。

六、武英殿后有浴德堂为土耳其式浴室。

七、增建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等。

八、除新建各殿殿门外,还增辟社街门,(社稷南左门)、庙街门(太庙右门)、庙左门、社右门等。

从这些增益看,如双重金水河及双重皇城城墙,都是增强防御性的措施。五府六部设于前朝,是政府机构和体制更加集中的表现。北京宫殿的建筑虽说是制度皆如旧,实际是前三次营建皇宫不断增益之总和并有所发掘。因此规划性更强,布局也更完整。

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和皇宫设计都以《周礼考工记》作为根据。按古国都如井田法,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 中一区君(皇帝)之宫室,宫室前一区为外朝,朝会藏库之属,皆在焉。后一区为市……。(《天府广记》“后市条”)元大都也是如此。坛庙分设在崇仁、和义(即东直、西直)两门几里迤南,也是皇宫的一左一右。

明代初年的左祖右社“也距皇家稍远。而且是社、稷分祀。其坛在宫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洪武十年改坛午门右,社稷共一坛。至于宗庙,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洪武)十年,改建太庙为同堂异室之制。”在洪武十年第二次营建皇宫时,才做了这两次重大改变,把社(土)、稷(谷)合一。又太庙改为“同堂异室……”。即把各代祖宗牌位放在大殿而间隔开。同时把太庙和社稷坛紧靠午门左右,和皇宫构成一体。

所谓:“朝”是指朝廷,即政府机构。朱元璋撤消了丞相和中书省,北京皇宫就按文东武西的方位把六部:吏、户、兵、刑、礼、工、鸿胪寺、宗人府、钦天监和太医院放在承天门前以东,把五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司等衙门放在西部,形成明代中央政府的一套“国家机构”。

皇宫的后门是北安门,从北安门到鼓楼前元代即已形成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是靠近后海的重要码头。各种船只从通州经通惠河(经过南河沿、北河沿、步粮桥)直接通船到积水潭。历史上曾有过“舳舻蔽水”的记载。东南之粟岁漕数百万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达。东南贡赋凡百上供之物,岁亿万计,绝江河而至,道通惠河以达。商货懋迁与民夫日用之所需不可悉数。因此在这一带形成一片繁盛的市场。

明代这种皇宫营建布局比起前代来,虽然总的原则依旧,但是更集中统一了。坛庙朝市和皇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紫禁城里的三殿两宫东西六宫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这种布局的主题体现一种思想,即君权、族权、神权、夫权集中统一于皇帝一身,成为最高的代表。

一、采木

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是木结构,营建宫殿的首要措施便是采木。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建筑北京宫殿后,立即派遣政府各部官员,以监督采运木材身份,分赴盛产木材各省抓采运事务。从备料的阵容来看,可以说是全国性的动员。

工部尚书宋礼——四川、

刑部右侍郎金纯、吏部侍郎师逵——湖广、

户部右侍郎古朴——江西、

右付都御史刘观——浙江、

右签都御史仲成——山西、

江西参议柴车——福建。

这些官员是中央六部及都察院一级的首要成员,到了地方上则要凌驾于布政和按察二司(地方行政,司法负责官员)甚至巡抚之上。而且这种采木督官本身就是“钦差大臣”,有权驱使所至省份的民力。《民史·宋礼传》有一段记载:

“会北京营建,命取材川蜀。既至,赐有司率更民,历溪谷险绝之地,凡材之美者悉伐取之。由是、楠、杉、松之属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泗,以输于北者先后相属。”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