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网 考试资讯 建筑美学_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建筑美学_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1、建筑[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欣赏的意义

从哲学的高度对建筑美学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阐明建筑观念、美学观念及美学研究的革命性转变,归纳出当代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关键词:本质,功能,特征,误区,艺术[艺术,迄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规律 ·前言对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千姿百态的高档酒店,它们形体都其特殊的意义 从中你能了解他们的历史、领悟它们的意味、读懂他们的语言、欣赏他们的美吗?请你认真阅读本文,它将引导你从中国走向世界,尽情的欣赏那人类创造[创造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的各种各样的高档酒店,领略多姿多彩的建筑物[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那美妙的趣味,读解形形色色建筑物那沉默的形体、缤纷的色彩和多样的质地,了解建筑美的本质、功能、特征及艺术规律,认识建筑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同时,还将告诉你如何将自己居住、学习、工作、交际、活动的场所装饰的舒适、惬意。 ·建筑美学的本质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人或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美学的功能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建筑美学的特征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一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之美在于其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卓有代表的一例。尽管他不间断地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示着如画般的意境,然而仅以视觉冲击,他还无以有如此撼人的魅力。除了中国古典园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外,他的深意还在于调动了人的其他感官知觉。“凤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笛”表现其声;“竹院金风细,荷塘花气香”表现其味;“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又体现了他的尺度,更不用说“幽闭以独处,登高以畅怀”表达的情绪了。中国建筑之美包罗万象:竹影婆娑,风舞幽篁,菏香苒苒,香远益清;池景赏心,亭榭宜人等等等等。正是这耳声目色,月圆花好,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知觉意象,体现了他的诗情画意。建筑之美是一个多轴的坐标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下都不尽相同。中国古代人们心中的美学标准则是统一的,正如当时的中央集权,几乎动员了全部当时的建筑手段共同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国的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正统而有气魄;中国园林蕴含着道家思想,极力效法自然,极度自由,变化多端。而古希腊在哲学与艺术等等的一切知识,都是在追求永恒的完美,所以在精神层次上他们追求灵性的完美,在自然界中他们则追求一种永恒的形象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美是一元的。建筑之美在于其随意之处竟显精致,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艺术创作。无论是拼贴,是变异,抑或是残缺,奇险,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非和谐”意识引人注目的一种倾向。建筑之美在于其是情理交织的。建筑的演进,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感与理性的交织发展过程。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从曾经相互抵触,逐渐发展到相互融合的阶段。建筑之美在于科学技术对艺术和建筑创作的影响,这是20世纪艺术和建筑发展中,最鲜明的有益于以往时代的特征。技术的进步使得建筑师的梦想成为可能。艺术的作用表现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生活的爆满,从感性上体验自然和人生的韵律和诗意。这时候的建筑界逐渐形成了“反形式美学”“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维持发展的美学”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就相我们上面谈到的重复性,如果间隔永远一成不变,获得的韵律感有一致性而形成的统一的局面。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恒常的统一的原则,我们会同样在统一的重复中寻求些许的变化,这种统一中的变化,除了减少单调乏味的可能性外,经常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和愉悦。统一和变化之间的取舍与拿捏,有时仅是一线之隔,虽然我们都希望统一中有变化,而变化中求统一的口诀和法则,但实际创作的时候并不容易,因为太多统一会导致乏味,太过变化却引起混乱。总之,孕育着一个文化背景的建筑,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建筑,既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同时也以其自诠释着美的概念,建筑丰富的语言中裹着的是让人无尽的回味。·对建筑美学的误区建筑形象和建筑美学是城市战略研究的领域之一,也是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所必须关心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投资开发的房子,外表不美观,那么就不容易为市场所接受,销路受影响之外,更会使得今后的项目开发能力受到市场质疑。
在中国当今的不动产项目开发市场中,建筑形象与建筑美学在绝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仅仅来自于人们的感觉。在北京,曾经要求主要建筑的设计,必须要有个大屋顶;在南方很多城市引为自豪的项目,在专家的眼中,其实不值一提;而更为常见的是,行政官员的干预,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确定项目的立面和造型,……。
在北京,亚运村曾经被人们广为赞誉,认为“很美”,但现在没过多少年,即使主要建筑经历了三次大翻修之后,大家也都承认,这其实仅仅是一堆垃圾,北京开奥运会也只能再建所谓“更漂亮”的、新的奥运村了。
其实,凭感觉确定“建筑的美”,是很大的一个错误。在国际上,建筑形象与建筑美学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英国的几个著名大学中,都有这样的专业设置。其主要运用的研究理论是分形几何,通过分维值的计算,来定量评估建筑的美。事实上,建筑美与人的感觉是有关系,但它与数学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关系。
客观的说,这些来自国际上的专家,对我们很多人认为已经很漂亮的上海建筑评价很低。他们认为,上海的建筑依然单调乏味,如果计算的话,建筑的分维值不会太高,缺乏细部表现,而上海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尤其是大面积地搞这样的建筑,最终将会影响城市的活力。
客观的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一个原始的市场,行业也是原始的行业,其专业化分工以及专业水准,尚未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在这种时候,我们很难确保现在的“城市美”,能够在数十年之后依然会被人赞叹为美。·建筑美学的艺术规律建筑美学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美学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比例 模数 古希腊人大概是最专注与探究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来源的民族。他们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种种事物后,发现一个原理:没的物体在形式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比例关系,所谓的比例,简单地说就是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或构件与整体之间,存在一种数字关系,而且每一个部分也与其他部分存在一种数字关系。比例关系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便是,任何物体只要具备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便初具视觉上的美感;而且绝大多数我们觉得美的形式,都具有和谐的比例,希腊人份在追求形式美感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详细观察自然界的他们觉得美的物体,分析出他们的比例关系,并建立在数字关系上,从此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直到今天。另一个与比例有关的,就是柯布西耶在19世纪40年代所发展起来的模数关系,它的概念就好像日本传统家屋中以“榻榻米”形成的割据一样,由于榻榻米的长边是短边的两倍,不论如何组合都具备某种固定的比例关系。这样的基准关系更能使得家具的大小,有一定系统可言,而不会发生不同家具摆设时,而摆不正的矛盾现象。比例 尺度与空间感我们前面谈到的比例是以自然界及人体的美感为基础,发展而得到的一套秩序关系。它可以说是建筑物自身所具备的绝对性关系,但另外有一种美感要素,就是尺度。它是在建筑美感上的考量,也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比例是要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追求的是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尺度所关照的美感层面就是建筑物与人的相对关系。建筑师面临许多挑战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要营造空间,使人们处在不同空间中,有特定的空间感。例如为了营造一个另人敬畏的空间感,来阐扬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位于土耳其的圣索菲亚教堂所具有的巨大空间,和所有哥特教堂高耸的主殿,相对于人在里面的尺度,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而建筑师赖特在其流水别墅中的空间的高矮与大小,为业主提供了亲切宜人的尺度。有上面的几个例子,尺度上的拿捏与空间感的塑造,要随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使用功能,甚至是不同的高低胖瘦使用者而从事不同的深思熟虑,绝非一成不变。平衡 对称 不对称 放射所有没的事物之所以能感动人,必须先透过我们的视觉系统,对物体做一番打量,我们才能有下一个阶段心灵上的感受。因此这些美感的要素就是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视觉系统。这样的特性反映在建筑美感因素上就是视觉上的平衡。追求平衡的形式,一直出现在建筑历史之中,不论从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建筑发展,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建筑群,这些建筑形式大都遵循对称的平衡,历代的建筑理论家经常以人体的对称性,来类比建筑物应具有的庄严而优雅的对称美。 重复与韵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提出这个再恰当不过的观点时,最能解释音乐与建筑的共通性的桥梁,除了两者都有来自希腊时代便开始探讨的比例关系之外(音乐中的几度音程与建筑的特定比例,得自同一套数学关系),便是他们都讲求因重复性而产生的美感。统一 变化 对比 张力就相我们上面谈到的重复性,如果间隔永远一成不变,获得的韵律感有一致性而形成的统一的局面。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恒常的统一的原则,我们会同样在统一的重复中寻求些许的变化,这种统一中的变化,除了减少单调乏味的可能性外,经常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和愉悦。统一和变化之间的取舍与拿捏,有时仅是一线之隔,虽然我们都希望统一。当代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也在变化,今天,除了上述的比例、尺度、对比、均衡等美学元素之外,已更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这就促成当今建筑艺术领域里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有时,审美的效果也会被误认为是实际的需要。例如现代玻璃幕墙建筑,看起来好像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采光,实际上室内完全不需要那么大的采光面积,这完全是现代审美的需要。相反,过多的玻璃不仅要设法遮阳,还将增加空调的能耗。又如一些高技派的作品,那些表面上的构架好像是结构和设备的需要,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艺术主张,为了增加空间层次,与结构设备的需要无关。

2、建筑美学的原则有哪些

建筑美学的产生。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
屋”,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而“美”的最后形成,还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属于美的主观范畴,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2)建筑美学的划分。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地说,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整体环境,跨越单体建筑,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建筑三要素。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3)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

3、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筑美抄学(建筑学概念)简介
艺术美袭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
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
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
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
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
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4、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建筑艺术具有哪四个基本特征

为三个特征:建筑的copy双重性、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建筑艺术的社会性。

建筑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其它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有着深刻的对应关系。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4)建筑美学扩展资料:

建筑艺术的相关要求:

1、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完整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2、一系列不同的建筑、空间、顺序的出现,使人的情绪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获得整体的享受。建筑群体的艺术感染力,比起某一个单独的建筑单体来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3、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建筑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主体,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的体现者。建筑环境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建筑和相关门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5、建筑美学究竟是学什么?

建筑美学(建筑学概念)简介
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专学和美属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6、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欣赏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就是和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的美学意蕴除了呈现在它 的结构方面,最主要的还有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下面简论之。
中国古代建筑用材的最大特点是以土木为材 ,外加一些砖石瓦,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而“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单位 ,每座建筑物都是有一间或多间合成的。这种木构架的结构呈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木这种材料的性能。木长度有限 ,这就决定了古代建筑之柱过频、“间”之跨度 不能过大的特点。和西方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大教堂内部空间的高广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间”的审美属性偏于小巧而少雄浑之气 ,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于宁静独处的内心要求。同时这种间的狭小,有时又显得碍手碍脚、过于拥挤,便有群体组合的出现。群体组合,主要表现为平面上间与间的连续组合,经向高空发展的间与间的上下结合,这种组合方式,在实用意义上扩大了建筑实用空间,并且极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的稳固程度;在审美上,却创造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 的美 。这种建筑群体常给人以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属于优美范畴的 。因以土木为材,质感偏于“熟软”,而少生硬,性格温和柔丽 ,而少阳刚之气,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即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也还是富于东方特有的美的“土气”。建筑群体组合林林总总,气度不凡,井然有序,象征古代中国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富于诗意的洋溢而不给人以突兀、惊奇的痛感。
中国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无论品位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庑殿顶 (宋时称四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等,莫不如此,古希腊那样的平定式极为罕见。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 ,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是其它的建筑所没有的特征。这“翼角翘起”,在结构上是极合理,极自然的布置。看似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但在美观上不知增加了多少神韵。宗白华认为,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起一种动态的作用,而很早就趋向飞动之美了。“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小雅•斯干》)中的这些著名诗句 ,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飞檐的飞动之美。本来建筑物是以静态而存在的 ,而这种反宇飞檐的匠心独创 ,化静态为动态,给人的心理必极大的美感,显得轻盈俏丽 ,偏偏欲飞。
色彩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木料 表面涂上油漆,是为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又收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上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丹赤为其主色,与檐下幽冷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其格调。有时庙宇的柱廊竟以黑色为主,与台基的白色相映衬。显得黑白分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效果。
中国的建筑既然为彩色的,假使这些彩色滥用于建筑的全部,使上下金碧辉煌,势必鄙俗妖冶,乃至野蛮,无所谓美丽和谐或庄严了。琉璃瓦自汉代传入中国,用于屋顶当始于北魏,明清两代,应用尤广。这个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宝贵建筑材料,更使中国建筑大放异彩。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屋宇 ,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美观更加无可挑剔。 但在瓦色的分配上也是因为操纵得宜;尊重纯色的庄严,避免杂色猥亵,才能如此成功 。如,说到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其基本、典型的色调为黄红两色,大凡品位较高的建筑,均以黄瓦红墙为基本特征。这一切的黄瓦红墙交相辉映,色彩协和悦人,都与皇家以及封建统治者内心的华贵、庄严、兴旺的气象连接起来,给人一种庄严的,不可凌越的崇高感。
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置上大都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 ,几座房屋沿地基 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 。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不可及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那些前奏院落在空间上的收放 、开合变化,也能反衬出珠院落和主建筑的压倒一切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就单座房屋而言,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主要靠庭院空间的衬托取得所欲达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平面上纵深 发展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且流布范围极广,虽杂收外来影响,但却保持了独立的结构体系,且已积淀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蕴含了极强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好好体味。

7、中国建筑美学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

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
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
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
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
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
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
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
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
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
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
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
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
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
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
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
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
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
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
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
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
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
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
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
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
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
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
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
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
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
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
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列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
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
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任何一种建筑形式,
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因此布局中程序的
安排是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
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
了表达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
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
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
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宅院式建筑群在设计
上多采取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平面形式,常采用中轴对称的
严谨构图方式,以十字轴线展开如坛庙建筑;宫殿和民居建筑
是在南北向的纵轴线上安排主要的建筑,在东西横向轴线上
安排次要的建筑。这种组合方式,扩大了建筑的实用空间,并
且大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体的稳固性;在审美上,创造出具
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美,显示出均衡、对称、
协调、典雅、庄重的美感。用围墙和围廊围合成封闭式的整体
空间,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空间感,象征着我国古代
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
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采取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归真,并呈现出接近自然的模拟
状态。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疏密得宜,
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
中常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布置、组织空间,创造
和扩大空间。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
借等。这些手法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美的感受,并创造出艺术
意境。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
字也”。
2.3 飞动的屋顶
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与西方建筑在组成上大体相似,即
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但中国建筑的这三者并非三
位一体不可分割。有时这三者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形成
新的建筑形式。单独的台基为坛,没有屋身的建筑成为亭或
榭。同时,他们在结合方式上还可以做不断重复,台基多层重
复并加栏杆,屋顶多层重复形成层层出檐,由此构成丰富的轮
廓线,取得强烈的节奏感。
程式化的建筑屋顶体现了木构架体系条件下的使用功
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屋顶的设计,在中国建
筑中受到格外重视,以此来概括整座房屋。木结构建筑不易
增大建筑体量,而屋顶在设计上却可以发挥这一效果。同时,
屋顶又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从远景看,它可以构成城市的天际
轮廓线,给人以优美和柔和的感觉;从近景看,它可以赋予整
个建筑一种性格特征。屋顶的特点则是出檐远,富有装饰性
的构件斗拱且屋面呈曲线,它具有保护构件的作用,取得较大
的体量和更多的变化。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
曲线,使得它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白宗华认为,
中国建筑有的飞檐起到了动态的作用,具有飞动之美。《诗·
小雅·斯干》中写到:“如 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羽军斯
飞”,这些诗句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屋檐的飞动之
美。建筑物原本是静止的,而这种飞动之美,化静态为动态,
显得轻盈俏丽,翩翩欲飞,给人们以极大的美感。
2.4 色彩在建筑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方面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原色
———黄、红、青、绿、蓝、黑、白。在木料的表面涂上油漆,是为
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又起到美观的艺
术效果。中国建筑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并且在鲜明色
彩的对比与调和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檐下阴影掩映部分,
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红色为主,
与檐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在山青水
秀、四季长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气候、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颜色的梁柱,形成了与环境相
调和、秀丽淡雅的格调。
除审美外,中国古建筑在色彩上的使用还受到封建社会
中等级制度的限制。自西周“明贵贱,辨等级”以来,色彩严格
分成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白、灰。宫殿建筑用金、
黄、赤色;官邸用绿、青、蓝色;而民舍只能用黑、白、灰色。我
们目前一般所见到的是清代的宫殿、庙宇建筑,用黄色的琉璃
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的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
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更加显得富丽堂皇。
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鲜明的色彩而又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
在世界建筑上是少有的。
2.5 整体布局体现的节奏和韵律美
节奏与韵律,如果抽象为艺术的形式美法则,那就是有关
时间的一种效应,这种艺术效应用在建筑上,就是把建筑作为
一种象征时间的艺术对象。它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
“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是德国大诗
人歌德的名言,因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
希腊帕特神庙殿堂全部用优良的大理石和黄金、象牙造成,不
用水泥和钉子,它的这种结合使得建筑天衣无缝,可谓尽善尽
美,在美术史上被称为“世界美术的王冠”。人们每天瞻仰这
样完美无缺的艺术品,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
成健全的人格。这种建筑有音乐一样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美,
给予人心的涵养与陶冶以极大的影响。中国的组群建筑在平
面布置上是用一些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相对复杂的群体结
构,房间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基
地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形式上严格对称但也仍有变化,
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貌。小至宅院,大至宫苑都有其
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筑,就必须有重重的院落为前奏,在
人的行进中逐层展开,主次分明,相互呼应。如音乐一样,从
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显示出序幕、高潮和尾声,气韵生动,韵
律和谐。叔本华在《艺术特征论》中曾这样说:“如果从平面
看,它是阁楼、廊楼、阁廊的排列,这就是音乐中的3/4拍子;
从垂直方向看,它又是台、栏、柱、望板的叠起,这很类似于音
乐节奏中的4/4拍子。”这种节奏感和韵律美称之为音乐美。
中国建筑空间的组合和音乐一样,是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
有乐律地出现,它常用不同形状、大小、敞闭的对比,阴暗和虚
实等不同,步步引入,直到景色全部呈现,达到观景高潮以后
再逐步收敛而结束,这种和谐而完美的连续性空间序列,呈现
出强烈的节奏感。
3 结语
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
文明。中国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
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
线。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作为国人,在中国建筑传统的土壤
上,建筑师们应吸收、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刘学军.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建筑美学的趣题是什么?

说到旱船,这里面有个建筑美学的趣题。多数旱船,往往是先过一石板桥而入“版船”,好似“权登舟”。上了“旱船”似在“船中”,然后欣赏“山光水色”。这就是一种境界,能领略到园林艺术之真趣。旱船之名也不俗,怡园中的叫画舫斋,狮子林中的叫石舫,拙政园中的叫香洲,广东顺德清晖园中的叫船厅,上海豫园中的叫亦舫,上海南翔古漪园中的叫不系舟,常州近园中的叫虚舟等。

9、中国近代建筑美学的特征

1、建筑来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体自。建筑学是一门涉猎宽、内容广德的综合学科。
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诗词艺术是纯精神性艺术,建筑艺术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要全面看待或正确把握在建筑当中的艺术和技术二者的关系。
2、美学以研究审美活动为学科起点,具有开放性、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特点。
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50年,德国的哲学家鲍姆伽登创立了这门学科。
美学研究的误区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对这个误区的反思是在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克尔凯戈尔。长期的美学研究我们用的是知识论哲学或者叫认识论哲学,我们认为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价值论哲学,即美是一种价值。它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成的一种价值。它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
但是美学这门学科从它的诞生就表明了它的态度。第一,它是开放的,第二是交叉性,第三是边缘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交叉性。
3、建筑美学是建筑学和美学相交而成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学术前景广阔,学科生命力强。
4、建筑美学研究属于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10、建筑美学的定义

建筑美copy学(建筑学概念)简介 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